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作家升尼.卜伽丘(1313--1375)的一部名著,它在结构上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以10个青年男女
在10天内每人每日讲一个故事的框形结构方式,把100个故事浑然串成一体,整本书散发着意大利现实生活气息.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
,城内有10个青年男女(三男七女)到郊外风景优美的别墅里去躲灾避难,他们为了消愁解闷约好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日谈第一天
故事中的第二个,讲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有两个很要好的大商人,一个名叫杨诺,信奉天主教,另一
个名叫亚伯拉罕,信奉犹太教,杨诺多次热诚地规劝亚伯拉罕放弃原来的信仰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亚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
好友的再三游说,才答应到罗马去一趟,先亲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再决定取舍。亚伯拉罕到了
罗马之后,便暗暗查访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风,发现他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的,没有一点
点顾及和羞耻之心;人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非但把人口可以当牲口买卖,甚至连天主教徒的血肉,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
职位、祭坛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至于教士,则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坏到不能在坏的地步。教皇
的住地——神圣的京城,原来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
亚伯拉罕从罗马归来,暗自思量,教会虽然一片黑暗,罪恶累累,但不仅没有垮台,反倒屹然不动,日益光大,显然是得到了上帝
的支持,于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十日谈》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现实主义巨著,又是全欧使用框形结构的小说集的首创作品
,在囊括生活的广度一深度,刻画了人物心力的细腻、描写细节的真实、编排情节的富于技巧以及语言的精练、生活、幽默等方面,十
日谈都为后世文学树立了榜样。
《十日谈》读后感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
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
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
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
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切伯雷诺达普拉托的人,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一生做尽了坏事,他在为穆夏托做事时来到了
佛罗伦萨但却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请来了一为纯洁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谎言
蒙骗了他,最后,他在临死前受了圣礼和涂油礼,那位纯洁的修士八他所忏悔的谎言信以为真,将他的圣行告诉了人们,他的圣洁也越
穿越远。切伯雷诺达普拉托就是这样活着,这样死去,这样成了圣徒。他虽然一生作恶多端,但在临死的一刻良心发现,真心悔罪,获
得天主得宽恕,把他收进了天国。从这个故事可见作者薄伽丘对弃恶向善的人也怀有崇尚之心。
但书中不免也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
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
的区别。
《十日谈》读后感
我读书习惯于直接看内容,最后再读后记和序言。于是,当我津津有味的把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全部读完,十分纳罕:薄伽丘的这本书为
什么会世界著名?
我真心认为,书中的故事和我们平日看的童话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取材单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试卷上,我则会这样回答:这本书
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纯净实则肮脏的灵魂。但是,仅此一点,恐怕难以成为
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这本书是“在一个个打趣逗笑或男欢女爱的故事中,没有忘记捕捉反应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十日谈
》被评论家誉为‘人类智慧的史诗’,尤其是那种急中生智的敏捷反应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来,这才是本书真
正值得称赞的部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
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
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
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
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东西可以高深,但这样的特点会使它的传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东西更可以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张开双臂,轻而易举的给
它一个热烈的拥抱。所以,请不要忽略简单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涩难懂,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通俗,智慧机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当时教会的丑陋,这些特点的综合,应该就是本书跨越历史、红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十日谈》读后感1000字
《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
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
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
丘的灵魂,一起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实质
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积极意义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有趣
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那些假道德家们自己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
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好人并不能因为读了坏书而变坏,坏人也并不能因为读了好书而变好。同样,坏人并不能因为他说了好话就变成了好人,别人也不会因
此把他就认为是好人了;那么好人也不会因说了坏话而变坏和被别人视为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
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
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可有些人却偏偏置此不顾,明明知道他人的缺点自己也存在,甚至还要超过他人,却一定
还要去怀疑他人、指责他人而标榜自己,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正显示出他们的阴险和无知。一种完整的东西,非要按自己的心理去衡
量它,只因他有见不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就把完整的拆开,再组合起一个支离破碎的东西给人看,这是何等罪恶行
径!岂不知不完整的好东西会成为坏东西,而不完整的坏东西就更加坏了;完整的好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思想和启迪,完整的坏东西能给
人完整的憎恨和教训。何况本来是好的东西却硬以为是坏的东西让人们去防范,不是荒唐可恶已极吗?很正常的东西,很自然的事情,
却非要把它视为豺狼猛兽,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一定会使它真的变成了豺狼猛兽,有多少可悲的例子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
中国,这类的所谓的经验太多太多,所历经的时间也太久太久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难道能说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而不是不幸的中国人
吗?可恨的是总有人想延长这种不幸,可喜的是今天终于出版并发行了全译本的《十日谈》,终于能看到这本译者序言那样的思想和愤
慨了。在这一壮举之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觉醒和解放。不幸的年代和人们是不幸的过去,幸运的人们在今天这幸运的年代里不会在明
天尝到昨天的不幸吧?虽然今天的幸运还只是一种趋向,还是不完全的,可是正向着完全冲去,不是吗?!
读后感之家:薄伽丘《十日谈》读后感2000字
文艺复兴星期与14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先占其风,率先吹起了文兴复兴的号角。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比如薄伽丘(1313年-1375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文艺复兴前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年-1353年)。
当时正是14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因此,《十日谈》与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作品相比,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所以说,但丁是旧时代的结束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二
《十日谈》最开始的几个故事就很具有批判性,对中世纪天主教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之后几日的故事,通过爱情的描写,有宣扬了人性的光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探讨《十日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丝绸商杨诺苦劝一名犹太商人抛弃犹太教,改信基督教。犹太商人表示,他要到罗马考察一番再决定是否改教。然而他在教皇的宫廷又看到什么呢?“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这段故事总结性地提出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黑暗与腐败,作为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书打下基础,之后的故事也都是围绕批判的思想详细论述的。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全城的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残疾的人找出来,涌向教堂;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存心让人上当。众人愤怒了,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这个故事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将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话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有人在酒店里喝醉了酒,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这神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这样,才算得到从轻发落,拘留几天后被释放了。这个故事讽刺了裁判官的敲诈勒索,无孔不入。
“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天侠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可怜的莉莎贝达”(第四天故事第五):这是小市民阶层中的一对苦命鸳鸯的故事。在那个时代里,一个柔弱的姑娘是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家中的父兄管教着她,统治着她,她的冲破权势和金钱观念的私恋往往落到悲剧性的结局。薄伽丘把满腔同情都倾注在那个失去了爱情就活不下去的姑娘身上。整个故事就象一首气氛浓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叙情诗,充分展示了那个少女内心所经历的焦急、忧虑、悲痛和绝望的痴恋。
“菲莉芭胜诉”(第六天故事第六):虽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奸,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摘,从此作了修改。这个故事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接触到旧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这是很有见地的,同情受压迫的妇女的立场也很明显。
三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主义制度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不仅如此,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其简练的文笔,诙谐的语言以及在心理刻画和性格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奠定了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基础,并开辟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对以后的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