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
昨晚终于如愿以偿,一口气读完了向往已久的瞿秋白在狱中的绝笔《多余的话》。掩卷遐思,唏嘘不已,扼腕哀叹之余也似乎如梦方醒顿有所悟。
九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难道马克思设想的“大同世界、共产社会”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愿景只能通过血腥的“暴力”来实现吗?难道共产党只有用无情的阶级斗争、无限的上纲上线、残酷的政治清洗、残忍的同根相煎才能统一革命意志、纯洁革命队伍、改造社会自然吗?设若马克思还能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还会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用继续革命的手段巩固政权吗?
回忆疯狂的文革时期,红卫兵唱的最豪迈最壮怀的语录歌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随着嘹亮的歌声,佛像碎了、古籍焚了、文物毁了、庙宇教堂倒塌了、“牛鬼蛇神”统统被打倒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也被无情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就连房檐、屋脊、桌角、椅边、案几上的精美图案雕饰也被残暴的敲掉了。仿佛只有这样彻底的“大破”才能“大立”,从而建造一个红彤彤的“大同世界、共产社会”。孰料经过这样的瞎折腾,不但没有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新秩序,反而把共产党开国以来建立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人文环境破坏损失殆尽,国民经济也走上了频临崩溃的边沿。
采取如此革命行动的后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培育、造就了一批破坏性更大、更难驾驭的新型灵长目物种,更为严重的是信仰危机、目无法纪、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似乎也成了国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奋力拼搏,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生产总值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炎黄子孙的整体素质却今不如昔、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政府的诚信缺失和官员的德政沦丧是社会诟病不断产生和升级的主要根源。倘若瞿秋白、陈独秀等与毛泽东共过事的革命先驱亲临此情此景会发出何等的感叹啊!也许陈独秀还会坚持他的“二次革命论”;也许瞿秋白不会将他在狱中的绝笔起名为“多余的话”,也许毛泽东会坦诚地剖析自己在大跃进、文化革命期间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和给中华民族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我为中国共产党能有如此襟怀如此坦白的瞿秋白而自豪!
读瞿秋白《多余的话》有感
读高中时学鲁迅的杂文,很为鲁迅“匕首与投枪”的杂文所折服。那时同学议论,鲁迅的一些文章其实是瞿秋白写的,因为瞿秋白那时是党的领导人,以公开的名义不能在国民党稽查的刊物上发表,就以在党外的鲁迅的名义发表。这些议论是否真实不说,但因了这杂文,对瞿秋白确是崇拜和敬仰的。但“文-革”中说瞿秋白是“叛徒”,他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就是他向国民党的自首书。那以后,瞿秋白成为我心中的一块阴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吹散了笼罩在瞿秋白身上的乌云,还其洁白之身,我心中这块阴影得以消除。
其实,对瞿秋白,中央早就有过肯定的评价。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指出, “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1955年6月18日,陆定一在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中说,“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是那场可诅咒的“文-化-大-革-命”颠倒了黑白。“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开始审核“文-革”浩劫中的冤假错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了“中纪委第八组”,负责对瞿秋白被捕就义的复查工作。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纪委《关于瞿秋白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原则,保持了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举行《瞿秋白同志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作出了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在1978年到1998年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资料达1200多篇;同期出版的瞿秋白文集、专集、选编、单篇计30种;瞿秋白研究专著、编著、译著、合著、论文集、回忆资料和普及读物计60种。瞿秋白烈士拒绝敌人劝降、坚持革命操守的高贵品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毕生功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以前没有读过《多余的话》。但有时也想,这《多余的话》“文-革”中怎么就成为判处瞿秋白政治死刑的判决书呢?她真有“自首”之嫌吗?最近我有时间和机会读了几遍。读过之后,感动不已,以致心情多日不能平静。特作文以记之。
多余的话读后感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这句话,是瞿秋白《多余的话》里的代序。初看迷惑,当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瞿秋白自己口中的知与不知,恰恰影响了他的一生。
绅士,正是这个词让他饱受折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儿时的他,就经历着母亲为了“绅士”而亡。在我看来正是从小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让他不会拒绝,让他不会为自己而选择。在整本书中瞿秋白都在自责与自我批判间阐述,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反省与认识。从小喜欢文学的他,对文字有着热爱,书,自然也是他的朋友。饱读书籍的他自然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加上俄语的学习,更让他接触了俄国的文学,思想自然比别人开阔,即使不是准确的了解,但也在当时,成为了领跑者的一员。在他的自述中,他无数次的强调自己对政治的无趣,但在我看来,正是“绅士”这种传统的思想,让他受环境的影响,有知识,有才能就要施展,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像是考取功名一样,报效国家,在别人与他研究政治时,他也没有拒绝。而也许正是这样的开始,让他从此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也许只是一些快感,或者说是青年时的精力旺盛,为了成功时的愉快感,让他从此踏入政治,也致使后来离不开政治。
加入政坛的他,在文章中一直说自己在做错事,在马克思道路上常做错事,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的,虽然瞿秋白一直诋毁自己的”贡献“,但我仍觉得就像毛主席说的,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依我的拙见,在当时的年代,没有人能做出一定对选择,而且只有实际尝试过,才能下结论。瞿秋白在文中所说的,都是自己在生搬,而没有斟酌仔细考虑,可正是由于他博览群书,精通俄语,才能让这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思潮在中国涌动。及时有些做法错了,但绝对不能排除他的正面贡献,排除个错误选项难道不是帮助么?或许是因为瞿秋白因自己没能尽其才而苦恼,因自己涉入政治的错误选择而苦恼!就像他说自己是文人,只会看表面的文人,而去治理政治,没有为人民倾其全力而讨厌自己。但政治并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凡人的他,无法在自己并不感冒的领域去驰骋,去创造奇迹。其实,瞿秋白最爱的是文学。
身入政坛的他一直没有丢失那份对文学的爱。在被国民党逮捕之后,他想到的就是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瞿秋白与鲁迅的感情似亲兄弟,这或许是“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原因。倘若瞿秋白能真正放下“绅士”的枷锁,政治的束缚,也许就不会有“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这样悲凉的自述,也就不会“非常地衰惫,丝毫青年壮年的兴趣都没有了”。
心情的沉重,是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没有人会不为瞿秋白的自述所动容。一生都在为共产尽力的他,却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罪过,这何尝不让人怜惜。或许细读全书后,让我学会的,是怎么对待自己一生。不要被所谓的绅士而困,不要因放不下的“工作”而倦,如果自己不能了解自己,只会因求而乏。瞿秋白先生不接受歌颂,或许因为他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我们是否该警醒,去认识下我们自己呢?”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用积极的语言去描绘这个世界,难道他想暗示自己的存在是罪过?无论是文章最后自己的捐献想法,还是推荐佳文,都在告诉我们死亡对于他是种解脱。我只能认为瞿老放不下”时代“却又无能为力,希望能合理的解脱。或许那些他推荐的书,正是自己希望赏析却无缘相碰的。
多余的话,或许就是在描述瞿秋白在那时人们对他认识之外的瞿老,已经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希望还一个真实的瞿秋白给世人。也许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我一定要说给自己听。学会了解自己!
多余的话读后感
瞿秋白是一位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及马克思主义者。
《多余的话》中瞿秋白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也介绍了瞿秋白入党前后发生的事情,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情使这个对文学很在行的人搞上了政治工作,走向了革命道路。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在国民党汀州监狱中写成的,在狱中他坚守革命气节,使敌人的阴谋彻底失败。他对这篇文章的感觉是多余的,但后人的看法却不一样。因为《多余的话》告诉了人们革命的艰辛、困苦。瞿秋白从他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学起,刚开始,只懂一些皮毛,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懂得了更深的层次。瞿秋白还得了肺结核等病,却仍然从事政治工作,可到后来竟被误解成了叛徒!人们也为他打抱不平。
可是,瞿秋白却从未因为任何的影响,而动摇他的信仰。而就是这么一个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伟人,却于1935年6月18日慷慨就义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时革命前辈的艰难革命,更告诉我们面对敌人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伟人瞿秋白的精神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长大了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一个出生在战火中的文人,面对敌人毫不惧怕,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对一般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但瞿秋白做到了,他留下的不是崇高的荣誉,留下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