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落地,后脚还不肯挪开。昨日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在今天。145 慈悲心就是清凉地。慈寄于乐,就是给众生以快乐;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谅解、容忍,表现一份宽心、爱心、也就是悲心。146 聪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聪明。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则勇于舍、得。能舍就能得,得无限的快乐,得安宁的心境。147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苦恼和我的贪欲。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148 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由于喜爱便会怕失去,由于憎恶便不希望它来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149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若人作恶己,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150 若人作善己,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151 如果我们喜欢,我们也可以阅读少许的文字,讲少许的教义,但要根据正确的道理来行为。真理不是用来诵唱咏吟的,而是用来实践的。152 真理的言语是指引我们走向永恒幸福这一最后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语言、神圣经典被称为“圣道迹”。153 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154 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有一部分是坏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别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155 因为有迷惘,所以才有觉悟。如无迷惘,何来觉悟呢?离开迷惘,即无觉悟;离开觉悟,也无迷惘。因此,执着于觉悟也是一种障碍。156 过去的觉悟者们教导我们:别让内心不好的作用兴起造作,要让内心好的作用施展出来,自己关照自己的心…将心净化得完全没有痛苦因子。157 什么是内心坏的作用呢?就是贪欲、嗔恨、无知、爱欲、固执、愤怒、恐惧、自大、骄傲、恶意、不满、忧虑、焦躁…等等。158 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159 行为言语显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培养宽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发挥大爱,能原谅别人就是最有福的人。160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唐朝——轶名禅师161 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162 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163 身心清净不受俗世所束缚的涅磐之境,是智慧的觉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164 能忍辱不为所动才是最高的苦行。为害外在的不能称为出家者。被外在所牵绊而苦恼不得自由的,没资格叫做沙门。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166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167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168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169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170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171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172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173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174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175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176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1771、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78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179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180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181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182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183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关于“佛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往事”类似的深奥的、有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佛学语录》
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佛学语录》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佛学语录》
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佛学语录》
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佛学语录》
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佛学语录》
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佛学语录》
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佛学语录》
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佛学语录》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佛学语录》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佛学语录》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佛学语录》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佛学语录》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佛学语录》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佛学语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