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观后感
"中国背影"就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的影子。①无论是《刮痧》、《少女小渔》还是《喜宴》,总之,每个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都无法摆脱"中国"这两个字。"中国"这两个字不仅是字,它还包含了很多东西,如传统、习俗、思想等等。"中国背影"在深层含义上又明确地隐喻着对故土的牵挂和一种历史的重负。
影片的开头是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的,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但是远在中国台湾的妈妈并不知道她唯一的儿子是个同性恋。同性恋这个词在中国到现在仍是个禁忌的东西。上古时代就一直传承的一种思想"男耕女织",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合的。"女"与"子"结合成"好",也是一男一女。中国道教中有阴阳之说,阳代表男子,阴代表女子,阴阳协调谓之融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男人跟女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这个媳妇怎么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
但是《喜宴》中的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这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注定了是两个男人的组合。影片两代人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定义,借伟同把东方社会的压抑和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伟同接受了西方文化,认同了同性恋,但是他却无法摆脱"中国背影"。一边是心爱的赛门,一边又是自己的父母。西方人很容易接受同性恋,但是中国人却难以认同,伟同就是怕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接受不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了。于是就出现了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了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
矛盾的冲突发生在威威怀孕了。伟同夹在了威威和赛门中间,可以说就是夹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之间,威威所代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赛门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伟同爱得很痛苦,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爱情,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赛门,而对于威威的爱,他无以为报。对于威威,他有的只是愧疚。最后,伟同向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并表示不会放弃心爱的赛门。剧中伟同对妈妈承认同性恋时说的那句话着实让人感动,"同性恋的人能在各方面都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当中的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向我和赛门处的这么好?"被西化的伟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不同于《刮痧》、《北京人在纽约》那种留美中国人对物质的热爱追求,反而体现出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而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同所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因为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他们"拥有了更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遇、更现代的生存条件和开放的人文氛围,因此,他们身上已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可怕的精神禁锢,他们也不再遭遇物质困窘和文化封锁,所以,当他们走出国门之后,就能以一种平和、自信的心态体验异域的一切,以一种自由、开放的眼光审视不同文化。他们不再是苏伟那样的精神重负者,不再是王启明那样的异域淘金者,也不再是高力伟那样的文化抗争者,他们是与新世纪一同成长的一代。对文化差异和种族界限的淡漠、对跨界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视,一起构成了他们身上别于以往的文化标识。"②所以,导演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相爱。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影片以高爸爸高妈妈的背影作为结束,这也预示着"中国背影"去到哪里就会带到哪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国背影"是挥之不去的背影。
喜宴影评
《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西方却只是觉得结果相同,过程也不一定就是重要的。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责任?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建制中人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对话?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叙事和场面调度上的成功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当然《喜宴》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特别是朗雄和归亚雷两位老将,他们持重、自然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年轻的俊男美女的风头。但最后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喜宴》包括李安的成功仅仅在于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精致和细腻。李安不是一位深刻乃至大气的导演,在选取同性恋作为《喜宴》全片处境的矛盾焦点时,李安的旨趣也仅在于利用而非探索。
而这个思想观念的冲突主要以高父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高父是一位国民党退役师长,早年出生于大陆的封建大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因此,高父的待人处世和言行举止,他的气质和修养,都表现出中国文化长期浸染后的特点。此时,高父面对的不仅是中西合璧的家庭,还有以“儿媳”身份介入的儿子的同性恋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传统的父亲表现了其开通和睿智的一面。
他早就看出了他们三人的关系,但是,一方面他固守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不约束儿子的生活方式。导演在巨人、角色塑造和人性挖掘中完成叙事。在电影最后,伟同、赛门和威威依偎在一起目送父母出关,“镜头随着高父的背影,走过一个长长的通道,在出关的尽头,高父缓缓的举起双手”。这个姿势与其说是高父对儿子婚姻的最后投降,不如说是导演李安对中西结合的缴械。导演李安用中国人的眼睛,用一颗宽容的心,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二、电影的文学层面的核心是故事,所以文学层面的结构就指故事结构。电影作品的故事结构,会因其自身的艺术规定,而又互不相同的既定存在形态。相应的,它们的叙事速度、节奏、“戏剧性”之强弱,也会有明显差别;它们的时间、空间的设置等也自然不会一样。这样,就形成了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心理结构、纪实结构等类型。
《喜宴》这部影片的情节结构应属于戏剧式结构。因为影片通篇都是以叙事的方式从头到尾地再现了整个故事情节。在影片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描写给人以真实。影片层层铺排,看似每一个动作、语言,其实都是导演埋下的伏笔,在威威怀孕事情败露时,之前所有的矛盾都在此时爆发。所以,有人说: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被囚禁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制度。
所以说,在结构上的叙事和场面的调度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它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和矛盾,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
从整体上看,《喜宴》这部电影并没有采用大场面的描写,整部电影都是采取简单的叙事性结构来描述的,正是这种朴实的描写才能使电影中的人物如此的接近生活,使观众感到真实而又温馨。再看完《喜宴》这部电影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爱情能够超越一切”。在我的意识里,同性相爱是艰辛且不被大众所认同的,然而那些能够不被世俗观念所影响仍坚持相爱的同性恋者则是伟大的。或许在中国的社会和舆论里,同性恋仍被许多人认为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但是在我看来,同性恋既然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其实也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产生的,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性恋现象才逐渐明显。在当今社会,人类已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生存,存在的更大的意义是得到到心灵的满足,只有爱,才能让人幸福,快乐。所以,我们应该破除一切封建思想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和幸福。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四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1、父母亲初到美国,赛门送上见面礼。刚才还喜笑颜开的父亲,听到赛门说“高伯伯血压高,心脏不好”时立马拉长了脸。这也是中西文化在片中的第一次冲突。西方人说话做事比较直接坦率,中国人则比较含蓄,注重形式。无论什么场合,上来总要说些好话套话,这叫礼尚往来。看来父亲对赛门的开门见山显然极不适应。
2、威威打电话回家,却不停地流泪。远在异国他乡,生活不保障,难免思乡心切。加之伟同母亲把所有珍贵衣服首饰之类的家当毫无保留地赠与她,让她切身感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自然怀念自己的亲人。做父母的如此体贴照顾,做儿女的反而要瞒天过海,只为自己考虑,不惜以假结婚的形式蒙混过关,想想的确于心不忍。在此恐怕就为威威最后留下孩子的决定埋了伏笔,因为她不想辜负伟同父母的期盼。
3、喜宴上,客人不断要求夫妻二人敬酒,呼喊声此起彼伏,伟同显然快要招架不住了,一脸无奈。席间的外宾则看得一头雾水。李安客串的来宾回头一句:“你正见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无语。看来我们的李大导是非要借自己的口说出这句玩笑话,内敛的他对这种大张旗鼓,破费伤神的大场合很是感冒。或许真的中国人被所谓的伦理道德压抑地太久,需要借这种场合释放激情……不过我的确认为,特别在喜宴上,经常是感性压过了理性,有时是过火了点,该收敛的时候还是要低调。
4、最后父亲走到机场安检处接受检查时,高举双手,何尝不是对这种局面的无奈投降和妥协呢?当然,充满中国风的电影,其结局也是皆大欢喜式的结局虽然有点苦涩,但毕竟大家都做了让步和牺牲,各自得到了理想的结局,为自己,为他人谋得了幸福。
《喜宴》观后感
我认为《喜宴》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群生活在我们周围,顶住舆论压力努力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似乎是这个世界的异类,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他们"其实也属于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一直以为这部电影是向我们讲述同性恋的,但到结尾时,我还从中读到了中国人的隐忍和伟大的父爱。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下,像高伟同那一代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有着广泛的接纳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更敢于追求自己的真实渴望。因此,在美国生活的他,忠实于自己的真心,和深爱的赛门生活在一起,过着同性恋生活。然而,不论现在,当时还是更早以前,同性恋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感情,甚至被看作异类,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因此,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实情,但是面对年迈体衰的父亲和父母一直以来想要抱孙子的愿望,高伟同无奈的接受了赛门的建议,同一个人在美国艰苦生活的大陆女孩顾威威假结婚。既可以了却父母一桩心事,还能帮威威拿到绿卡。然而得知儿子即将结婚的高家父母太过激动,决定要来美国参加他们的婚礼,于是上演了一出假戏真做的喜宴。然而,喜宴不喜,威威意外怀孕,赛门于高伟同的感情出现裂痕,高家父母相继知道真相。
于是,这群身在海外的华人在西方世界里努力传达着对中国传统的坚守。每个人都在坚持,伟同坚持隐瞒真相,为父尽孝;威威坚持扮演好一个假妻子,为自己的追求和对伟同尚未实现的爱;高父坚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为了高家香火,也为了对儿子的爱和那份不可言说的宽容与理解。最感人的部分在影片结尾,高家父母离开美国,在机场与儿子告别,父亲拥抱儿子后拍了拍他的背,转身离开,没再说什么,这个中国人的习惯性动作,承载了太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怀。当看到高父接受安检时高高举起双手的背影,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认为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同时,影片中大量的东西文化对比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可以说李安导演通过影片全面的透视了东西文化冲撞,让我们一探究竟。
电影《喜宴》观后感
看完电影《喜宴》,感触颇多。这是一部拿来研究的电影,这是一部拿来反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了年轻的同性恋美籍华人伟同在父母的催促和男朋友的建议下假结婚,随后弄假成真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虽然看片子的过程中不乏笑声,但这绝对不是欢乐造成的结果,因此不能称之为欢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气氛,故事通过男主人公伟同的父母要给他相亲直到后来远赴美国来为儿子举办所谓的婚礼,调子一直都比较平缓,直到好友闹新房,伟同的男朋友赛门知道假结婚弄假成真爆发,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影片的结尾也很出乎意料,原来男主角的父亲懂英语,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虽然是无奈的接受的,但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伟同的父亲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故事的结尾伟同“左拥右抱”看似大团圆,伟同的父母能如愿抱上孙子,伟同父母也表示了自己很高兴,但这绝对没有表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此消失了或者是互相包容了,在我看来,其实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妥协的无奈。
影片处处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也很多。技术层面我也太会谈,总体上讲这部电影从视觉上给我们呈现的其实是朴素平视的风格,如此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生活化、纪实化的。那么我就谈谈我对其中有些细节的理解吧。当儿子知道父母要从美国回来时,于是立刻将家里的摆设换了,撤掉了所有伟同与赛门的合照,还摆了中国字画,并且在摆中国字画的时候,是用了几个画面叠加且渐渐变慢,字画的内容也是表现了中国节俭的传统美德。这里的情节就表现了伟同人物的矛盾性,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从伟同的个人的主体意识来看,他是一个介绍了美国价值生活的人,并且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同时又由于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这一身份,由于父母对他的角色期待,所以使他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这个收拾家里换成中国特色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双重角色而展开的,因此在这部戏的大部分地方,只要有父母与赛门同时在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伟同那一张充满压力、无奈又矛盾的脸。贯穿整个故事的是父母俩对儿子延续香火的期望与高伟同的同性性取向,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而另一个则是在违背传统道德的性取向,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出现了。
电影中像字画这样中国传统符号很多,这些符号与美国社会的现实文化的对比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影片中有两场送礼的戏,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跟赛门送礼给伟同的父母。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的时候讲究的是礼物的内在的含义,而没有讲究实用性。比如说旗袍了,威威就根本很少有机会用上,而他们觉得好的就想当然的送给威威。赛门送给伟同父母的礼物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很实用。中国人送礼感觉就是自己觉得好的送给别人,不然的话就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或者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诚意。而赛门送礼就是实用,体现的美国的现实文化。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伟同与威威的两场不同的婚礼。西方文化开放自由,因此西式婚礼简单而严肃,它更注重的是婚姻双方的承诺而非外在的形式。而东方文化拘束含蓄而重视礼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热闹疯狂的喜宴,喜宴中的种种场景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非常真实和熟悉,因为它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现在看这场婚礼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场景,所以有点怪怪的。印象很深的就是威威穿着婚纱给伟同父母磕头那里的一段,两个人就像木偶一样在众人的摆弄下完成,伟同的父亲说了一段说教式的话语,他们也没有认真听。只是在伟同父亲说道让伟同帮助威威完成理想的时候,威威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脑海里就冒出了几个字,穿着婚纱拜堂,这个场景强烈的冲击了我的视觉跟心灵,于是决定它就是题目了)然后两个人拍照到婚礼上面的众人起哄,都印证了伟同母亲之前说的那句“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哪?”中国人对家是非常看重的,因此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更看重的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非两个人的结合。在婚礼举行完,他们终于可以给亲戚所谓的交代了,我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能是对这场闹剧终于收场的时候紧张神经暂时放松,可能潜意识里面,我也站在了伟同父母这一边。
最后的结局同性恋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中间却多了一位女性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老两口最后还是圆了抱孙子的愿望,但是却是在接受儿子畸形婚姻的前提下。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才使这两种观念——同性恋爱情观和传统家庭观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来。这是爱与包容的结果,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妥协。所以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许一开始的出发点源于爱,但幸福却不一定是终点。
喜宴影评
很少看同性恋的文章和电影,这次看喜宴也完全出于要交作业而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一开始就不有太大希望,虽然导演是李安,演员也是我所喜欢的。
大概看了半个多小时,我已经完全被它迷住了。
喜宴拍摄于九十年代,可能当时的拍摄条件没现在好,场景也没现在的电影片那么多那么美,但完全没有如今影片的浮夸,甚至是结束了也不晓得到底要表达什么的弊端,喜宴让我感觉到实实在在,接地气。喜欢上它一点也不奇怪。
影片围绕伟同,Simon一对同性恋恋人展开的。跟大部分中国年轻人一样,伟同也遭遇到被父母逼婚的尴尬和烦恼,尴尬的是他是同性恋,根本不可能和女人结婚生子,烦恼的是他又不能让父母知道以及如何应付爸妈接二连三的要他去相亲的要求。
作为伟同另一半的Simon对于爱人的苦恼也很无奈,在当时美国,同性恋还不太被接受,所以大家在开始可以看到一个片段:威契尔夫妇用鄙视,不可思议的眼光看待Simon 和Steve的亲密举动。
在美国这相对比较开放的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的中国,中国人对跨国恋都难以接受,何况还是跨国同性恋。我可以理解伟同不敢告诉的父母的心情和顾虑,一面是朝夕相对恩爱如漆的爱人,一面是抱孙心切,重病在身的老父,伟同陷入两难的境地,令他苦不堪言。
迫于无奈的Simon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伟同的房客顾威威和伟同假结婚,既可以帮助威威得到绿卡得以继续留在美国,又可以让伟同给他爸妈一个交代,Simon觉得这是a perfect idea。天真的Simon不知道中国的成语除了“瞒天过海”还有“假戏真做”。另一方面,高父高母得知伟同要结婚的消息之后高兴极度了,他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想要给儿子主持婚礼。伟同慌了,好说歹说也阻止不了父母相见儿媳的心,所以,喜宴也就此展开了。
高父,作为老一辈的中国人,结婚当然是要摆酒请客,可是儿子却只是草率的公证结婚,这让他怒不可遏。有段高母和伟同对话挺有趣的:
“我们光在台湾就收了三万美金的礼金,就是给你办喜事用的,你这样子,我们回去怎么跟人交代?”
“我结婚又不是为了给人交代。”
“你不给人交代,你干嘛结婚?”
交代=结婚?我不敢苟同,这却也道出了老一辈父母的思想:儿女的婚事跟这个家族的荣誉有关。这样的思想造就了多少对同床异梦的怨偶!我们不得而知。
伟同屈服了,同意摆酒,命运之轮也就此改变,伟同和威威酒后发生关系,威威怀孕了,Simon怒了,当着高父高母的面和伟同吵起来,他们以为两位老人听不懂英语,所以肆无忌惮的把心中积攒已久的委屈如火山爆发般全都发泄出来。高父轻微中风住院了,在医院里,伟同跟高母坦白了一切。伟同像个小孩似的忍不住跟自己的妈妈吐诉心中的痛苦:
“将近二十年了,我生活在一个大的谎言里面,生活里面有很多的感受,痛苦的,快乐的,我好想跟你们分享,可是我不能,有时候我忍不住想跟比们坦白算了,可是又不忍心把自己扛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再放到你们肩膀上。”
这段话道出了伟同心中多年的痛苦与矛盾,也让我很心疼他。不可否认,伟同是孝顺的,他怕爸妈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所以千方百计的藏着掖着,才有了后面一连串的事。
让我感到意外的事,原来高父早就知道真相,只是伟同他们不说,他也就装做不知道。其实我之前想过万一高父知道后的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我以为他会发怒,会揍人,会晕倒,就是没想到他会这么平静的接受。后来我归结为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结局威威选择生下孩子,伟同和Simon和好,他们选择共同抚养这个意外来到,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孩子。高父高母回去了,满心欢喜的来,一脸难过的走。好歹也是大团圆结局了。
可能现在很多同性恋都不似影片中的结局,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如此就接受,但我也看到世人对GAY也从歧视逐渐变为接受和认同。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